
1、(2)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2、异乡:他乡、外乡。
3、(4)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山东指诗人王维当时迁居百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位于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5、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诗中写尽异乡客的思乡、思亲之情,独在异乡,又逢佳节,思乡思亲之情愈发浓烈,诗人用一个"倍"字突显这种情怀。古代信息、交通不畅的情况下,思乡、思亲之情是可想而知的。
6、唐代:王维
7、我独自一人在异乡漫游,每到佳节就加倍思念亲人。我知道在那遥远的家乡,兄弟们一定在登高望远;他们都插着茱萸,就为少了我而感到遗憾伤心。
8、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倍”意思是:更加,加倍。
9、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10、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11、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12、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1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4、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15、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16、作品译文
17、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18、忆:想念。
19、该抒情小诗写法朴素,但对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的表达极具厚度和高度。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20、(3)异乡:他乡、外乡。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21、出自: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2、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译文
2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七言绝句。
24、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市),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25、(1)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在函谷关
26、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27、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28、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异乡:他乡、外乡。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29、该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30、九月九月忆山东兄弟不是明月思乡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作者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思念家乡的兄弟亲人,是一首佳节思乡思亲诗,而并不是在明月下思乡的诗,作者在重阳佳节登高思乡,怀念家乡的亲人,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首佳节思乡诗
31、(5)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以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32、王维〔唐代〕
3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朝最盛时期(公元650-755年)。
34、指唐朝从唐高宗继位的永徽时代到安史之乱爆发前这一时期。唐朝在经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后,国力日渐兴盛。唐高宗秉承贞观遗风,开创了永徽之治的治世局面。这一局面在唐玄宗时达到鼎盛,后因安史之乱而衰落,但唐宪宗元和中兴使国势复振。这一时期政治开明,明贤辈出,藩镇割据还未表面化。这时的唐朝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不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后盛唐成为尊颂唐王朝之词
35、九九重阳节老年人节日,体现了政府对老年人的尊重和爱戴。
36、九月几日亿山东兄弟,就是作者在九月九日这天思忆家乡的亲人。九月九日是传统的重阳节日,也就是说在重阳节这一节日里,作者身处外地,非常地思忆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因此作者通过这样一首诗,来抒发自已那一种每逄佳节倍思亲的那种思念之情
37、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8、遥想兄弟们今天都在登高,遍插茱萸时少我一个亲人。
39、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40、重阳节到了,思念故乡的亲人和朋友,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41、独自漂泊在外作异乡之客,每逢佳节到来便加倍思亲。
42、佳节:美好的节日。
43、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邮箱:2466368147@qq.com 删除,多谢。